甜蜜鑰匙❤愛情社區's Archiver

earsowwn1235 發表於 2013-1-27 05:21

耐人深思的“獨二代”

其實“我”沒准備好

做了父母的“獨一代”其年齡集中在“23歲-30歲”,首先已經被“圈養”的獨一代,他們的獨立性、責任感和成熟度在這個年齡還不足夠,他們的工作和人生方向還有很多的變數,正處於工作上積極打拼以便“闖出一片天”並“站穩腳跟”的狀態,他們的時間、精力、物質儲備、心理成熟度還遠不足夠;其次,“獨一代”已是比較自我的一代,他們更願意享受無拘無束的兩人世界,很多人視“孩子”為負擔和壓力,所以生小孩是出於雙方父母的強烈要求。

以至於很多作了父母的“獨一代”遠沒有進入“父母”的角色,他們認為自己還沒照顧好,怎能照顧好孩子。有的“獨生媽媽”怕影響身材,不願給孩子哺乳;有的“獨生爸爸”會在嬰兒房抽煙……



看一眼“隔代”好沉重

“隔代”介入獨二代的教養是普遍的,有的是老人自己特想帶孩子,以此為樂;有的是年輕人工作忙、壓力大,時間和警力不足夠;有的是年輕人什麼都不懂,對父母比較依賴;有的乾脆是“你們不是要孩子嘛,我們給你們生了,任務完成了”……

倘若老人作為輔助參與,問題不大,如果老人作為孩子的主要撫育人,就有不少潛在問題,其一,帶孩子是累活兒,有些老人年齡偏大、體力精力難支,會成為他們的負擔;其二,老年人活力不足,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其三,老年人觀念相對傳統和保守,再加上“隔輩兒疼”,更容易陷於過度的保護和寵愛;其四,嬰幼兒過早、過多與母親分離,很難產生健康的心理“依戀”關係,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性格發展埋下陰影。



別問我愛你有多深

孩子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是家族的血脈傳承,如果說“獨一代”代表著一代人、一家人的唯一的血脈,那麼“獨二代”則代表著兩代人、兩家人的唯一的血脈,對於崇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中國人來講,“獨二代”所得到寵愛和呵護是空前的。我聽說過因為都想帶孩子爭執不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姥姥老爺三家抓鬮解決,抓到單月的特別開心,因為有好幾個月是31天。我還聽說一位做護士的“獨一代”媽媽請同事給自己寶寶打針,打了三次都沒有成功,寶寶大哭大叫、掙扎不停,這位“獨一代媽媽”竟然一時氣急伸手給了同事一巴掌。真是,你問我愛你有多深,巴掌代表我的心。



情到深處難拿捏



從為人父母的角度來講,獨生子女的父母比多生子女的父母更難做些。其一,如上所述,多生子女和父母之間產生的制衡更容易導致秩序和民主,這在客觀上使父母的決策更趨平衡;其二,獨生子女的父母不像多生子女父母那樣,有機會在第一個孩子身上摸索並把經驗在第二孩子身上實施,他們的草稿就是他們的考卷;再者,孩子的唯一,也意味著別無選擇和分擔,父母的感情、關注、精力和期許都集中在唯一的這個孩子身上,這和第二點一樣很容易讓人緊張而難以拿捏分寸。

以至於六成以上的第一代獨生子女渴望有兩個孩子,他們認為養一個孩子的付出是“1”,養兩個孩子的付出是“1.5”或者“1.7”,但絕對不是“2”。真遺憾,他們的願望多半要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實現了。





今天的早餐是“孤獨”

一想到“初來乍到”這個世界的小寶寶們獨自面對他們遠遠沒有熟悉和理解一切,我就想到那個場景:我的朋友要把自己的兩只貓送到別人家呆兩天,路上,兩只貓在各自的籠子裏十分不安、抓咬不已,後來我的朋友把兩只貓放在一個籠子裏,雖然很擠,可貓再也不鬧了。多一個伴兒,會讓弱小的我們在面臨未知時,覺得安全不少。

從成長角度來講,“獨二代”的家庭關係更單一,他們不知道“舅舅”、“姑姑”為何物,更沒有機會在家庭獲得與同齡人相處以及在同齡人和成年人之間周旋的經驗,沒有機會向兄弟姐妹學習和借鑒,即便是在青春期叛逆最需要的時候。最直觀的例子,被罰挨餓,沒有哥哥或弟弟可以偷著去送飯;自己的意見多正確多強烈,也只有一票,而父母代表的成人永遠是多數;自己喜歡一個女孩,跟哥哥或姐姐說遠比跟父母說更方便,但是沒有。

“獨二代”如同“獨一代”一樣在家庭內缺乏同齡夥伴,儘管大人們的“愛”通常只限於健康和生活層面,心理層面十分缺乏。他們沒有兄弟姐妹陪伴,需要獨自一人面對周遭龐大的人和龐大的事物,默默承受,獨自領悟,沉默且勇敢地趕赴前程。“孤獨”是他們命定的“早餐”。



失敗,懸在頭上的“利劍”

時下的中國,正處在一個超常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鐵面無情的市場法則和競爭壓力,是每個中國人內心放不下的石頭。看著路邊一眼望不到頭的求職長隊,“獨一代”們都不由得想,將來我的孩子靠什麼生活?於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像撒旦的蘋果一樣讓人們誘惑難當。相反,失敗從未像今天這樣不堪承受,像一把利劍時刻懸在頭上。

無可逃遁的“獨二代”們路還沒走穩就被一個人關在家裏,反復地練習鋼琴或者被英文單詞,以便將來可以成為強者。顯然,這不是一種人的自然成長,而是一種類似工具的積累進化。冷漠而高效、孤獨與激情、多元和懷疑、精神與拜金、自由和負擔,他們的很多體會比上一代更為真切,機遇和挑戰從來沒有如此緊密的纏繞在一起。



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

依賴、嬌氣、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這是很多人對“獨二代”的第一印象,這和人們當初對“獨一代”的印象相似而似乎又有過之。其實,水有源,樹有根,獨二代的這些特點和他們的成長背景是緊密相關的。這些“不好的積累”是上一代人不會做父母積累的,是刻板的傳統文化、粗糲教育不能適應複雜高競爭社會造成的。

“獨二代”是在前所未有的呵護、關注以及前所未有的壓力下長大。他們缺乏責任心,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學習,每一件事情都被父母安排好,也正是因為是父母安排的,責任理當是由父母承擔。他們缺乏愛心,是因為他們沒學會付出他們的愛心。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什麼條件下付出,不知道付出愛是什麼感覺。這些缺失的“課程”,只有在以後慢慢來補。

另一方面,“獨二代”們聰明、活潑、見多識廣且富有創意,甚至因為進化的關係他們越來越漂亮。他們是早上的太陽,是未來的中堅,如果讓他們不負眾望,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自己變得更成熟同時積極學習科學的育兒方式。





每一代人都是“新的”

其實,“獨二代”已經擁有了更為現代的父母—“獨一代”。“獨一代”無形中已經擁有了很多其父母不具備的優勢,他們的父母因為‘文革’等原因有很多理想不能實現,就有很強的情結和夙願投射在孩子身上,而他們就好得多,他們的價值觀也更為多元,在多種生存方式的社會中,他們對孩子的人生設計也更容易擺脫非此即彼。

“獨一代”的文化水準比較高,而且視野開闊。作為玩遊戲、看攻略長大的一代人,他們更願意嘗試和學習,也更有嘗試和學習的資源。家庭幼稚園、國際幼稚園、homeschool、私塾、託管、出國留學等多種上學的方式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這就好比“獨一代”的父母當初只能到食堂吃大鍋飯,而“獨二代”的父母則可以吃自助和小灶。同時,他們有更多學習育兒理論分享、借鑒育兒經驗的機會,育兒書籍、親子節目、教育論壇、父母沙龍、親子活動以及各種各樣、大小不一的媽媽圈子等,只要他們願意和用心,他們的生活就可以非常地豐富而充實。

還有一個明顯的區別。“獨一代”和孩子的代溝比他們和父母的代溝更小。他們的父母總是說: “怎麼現在的孩子和我們小時候不一樣?我們那時候哪有這麼多事兒!現在他們生活這麼好怎麼還是不知足?不行,得給他們‘憶苦思甜’……。”“放養時代”長大的六零後父母們很難理解和適應“圈養時代”對他們的客觀要求。“獨一代”的父母很難理解他們,而做了父母後的“獨一代”相對更容易理解自己的孩子——“獨二代”。至少對於無兄弟姐妹的“孤獨”,他們已深有體會。他們也更容易認識到“做孩子玩伴”的必要,以及也有能力體會孩子豐富敏感的內心,對不少事情他們不會大驚小怪,而會說: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而且他們還更有娛樂精神,沒有上一代人那種“沒有意義就感覺空虛”的負擔。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氣候,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命運。獨生子女和成人一起成長,多生子女和同齡人一起成長,兩者顯然不同,卻都不用擔心,人類進化了數百萬年的基因中包含的適應性應付這點不同,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獨生子女宣言》一書中,最後一個女孩所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沒有人知道我們將變得多麼好。不錯,對於一言難盡的“獨二代”,沒有人知道他們將變得多麼好,如果我們不去逃避那些註定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