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雙性化家教中的父親角色?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包蕾萍博士

從生物角度講,父母雙親是一個孩子誕生所必須的條件,但從社會角度來看,父母在養育中的地位卻不相同,母親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照料者,父親卻常常被描繪成與育兒無關的局外人。
父親缺席現象
不僅社會上普遍存在這種觀念,男性自己也是這麼看。上海最新一份調查顯示,國內很多父親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應該充當的是養家餬口的角色,而不是帶孩子的角色,所以,不瞭解孩子也是理所當然。 據報載,當代社會中「父親缺席」的現象已經成為一種全球化現象:34%的美國孩子不和自己的生父住在一起,香港父親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平均只有6分鐘!
可能少部分家庭是因為父母離婚,或父親去世被迫形成這一教養模式,但在不少父母雙全的傳統家庭中,父親工作忙碌,外面應酬多,孩子不得不習慣父親長期「存」而「不在」的成長環境。
然而,父親缺席的後果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學家發現,許多罪犯都是來自父親缺席的家庭之中,而心理學研究也認為,父親缺席不僅會讓子女的社交能力受到影響,還會令子女對婚姻抱一種消極的態度,無法養成健康的性別觀和戀愛觀。所以,作父親的不能不注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工作為借口,不過是對自己應盡責任的一種逃避。
雙性化家教的益處
對於家庭來說,父母雙親共同承擔養育責任優點肯定多於一方單獨照料。心理學家貝姆曾經提出過雙性化的概念,認為那些兼具男性和女性傳統優勢的人,更具靈活性和適應能力,更最容易取得成功。從這個角度來說,雙性化家教模式,即父母雙親都積極介入家庭養育,更有利於子女的身心發展。
首先,孩子可以從不同的養育方式中獲益。科學家發現,父親在與嬰兒交流時會採取一種比母親更為行動化的方式,如高舉又放下,扔來扔去等,這類刺激和母親的溫柔撫慰完全不同,有利於孩子獲得男性氣質和處事的方式,促進多元化發展的機會。
另外,父親的網絡,如朋友、同事、祖父母、親戚能夠給孩子提供接觸不同外部世界的渠道,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事實上個案表明,當代城市家庭中,很多孩子的第一份工作都是由父親介紹的。
其次,母親能夠從父親的參與中得到支持。有父親幫助母親一起打掃衛生、修修補補、照料孩子和規劃未來,母親能夠成為一位更幸福更有工作效率的媽媽,她養育孩子的能力會更強,對孩子的反應也更敏感。母親會從父親的參與中獲得一份婚姻安全感,相信丈夫的家庭責任感,相信他會陪伴自己和孩子一起共同走完一生。
研究父職的世界權威Lamb指出,理想的父親應兼具負責任、投入及可親近這三種特性。另一位專家Canfield也指出,成功爸爸的秘訣,在於願意負責、願意認識孩子、願意供養、保護、愛護孩子的母親、願意與孩子溝通,及注重孩子靈性培養等七方面。
孩子生命中的父親
美國作家David Stoop在他的《與父親共處》(Making Peace With Your Father)中提到,父親在孩子的一生中至少可以發揮下面一些獨特的作用。
1.幼年期(0-5歲)
孩子滿週歲之後,如果能與父親形成情感依附,與母親拉大距離,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個體感和獨立性。如果父親在這個階段缺席,或是對孩子漠不關心,孩子可能會與母親太過親近,以致於對母親的依賴過強。
2.童年期:(6-12歲)
這一時期的孩子正在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個性,特別是攻擊性。父親如果缺席,或者不注意給孩子做出榜樣,孩子容易缺乏內在的情感自律,在成年後有可能導致叛逆或犯罪行為。
同時這也是孩子養成社交技巧和形成性別認同的時期,父母在這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提供安全的成長環境,指點並糾正孩子。
3.青春期:(13-18歲)
青春期是邁向成年的關鍵期,孩子很容易把父母的一方看成「好人」,而另一方則是「壞人」。如果孩子夾在中間使得夫妻雙方失和,又會出現別的家庭問題。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特別需要父親的心靈對話,這種形式的父親祝福,能夠引領他們順利走出童年,迎接成年的到來。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社會中父母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家庭被動或主動地選擇由父親或母親一方為主來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對此要提醒家長,尤其是做父親的:無論你身處何時何地,職位、收入、事業都可能改變,孩子的成長卻是不可逆轉的。為了保持事業家庭的平衡,你可以選擇在孩子成長的某一階段發揮主要作要,在另一個階段發揮次要作用,但你不可以完全忽略他們。這些幼小的心靈需要你用自己的靈魂去細細雕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