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城市出現“新單親子女

近年來,“單親孩子”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群體,單親孩子因為父母離異或病故而失去了一方的撫愛,他們應該得到更多的關心。如今,城市中還出現了另一種“單親孩子”,他們的父母一方工作在外地,長期不能和孩子團聚,雖然生活在健全的家庭,但因為長期得不到父親或母親的照顧和相互間缺乏交流,孩子的情感也有缺失,而因為此類家庭的教育方式上的誤區,使這些孩子的身心成長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留守孩子”不斷增多

  有人把父母出外打工的農民工子女稱為“留守孩子”,這種情況以往在農村出現得比較多,如今這種現象正在向城市“蔓延”。在對一些學校和幼稚園的調查中記者發現:在普通的中小學裏,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大約在3%到5%左右,而且這種情況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這樣的孩子多是父母一方在外地或是國外工作,每年和孩子團聚的時間很少。孩子大多是跟著父母一方或是祖父母生活。這些孩子的家長說:“我們也基本上可以算‘單親家庭’,孩子得到的愛也是不完整的。為了家庭的建設和自己的事業,我們做出這種選擇也是迫不得已。”

  “留守孩子”性格出現偏差

  與真正的“單親孩子”相比,這種與父母一方“兩地分居”的孩子最大的優勢是在物質條件上要好得多。而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存在的問題卻不少。一些老師介紹,這類孩子具有任性、嬌慣、脆弱、膽怯等行為特徵。由於大多與母親和保姆生活在一起,孩子的性格缺少陽剛之氣。很少和父母團聚,缺少完整的父愛和母愛,很多孩子表現出固執、冷漠、親情觀念淡薄等心理缺陷。而很多在外地工作的父母覺得平時對孩子照顧較少,往往會在物質上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又使不少孩子養成自私和花錢大手大腳的毛病。

  情感缺失影響生活

  因為平時只與父母的一方生活在一起,不少孩子覺得自己得到的愛不夠多,所以會產生被冷落的感覺。一位中學生說:“我一年才和爸爸見一兩次面,他回來時還有很多時間在陪媽媽和家裏的其他人,每次回家跟我說的都是老一套的話,沒有意思。”據一些中學老師講,父母一方不在天津市工作的孩子,早戀的情況也比普通孩子多。因為這類孩子經濟條件比較優越,在與異性的交往中“出手”大方,比較容易得到同齡人的“欣賞”,而他們又特別希望以談戀愛的方式來解決自己情感上得不到滿足的遺憾。

  觀點 聲音

  給孩子溫暖別光靠物質

  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的流動性比較大,父母外出掙錢也是為了讓孩子學習、生活得更好,但如果顧此失彼,只管掙錢不管孩子的心理健康,那就得不償失。出門在外的家長要力求多給孩子溫暖,應當盡可能地多給孩子打電話,多與孩子溝通,經常過問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在和孩子接觸時,對孩子的教育要充滿愛心,對孩子的生活要全面關懷,這樣就能把有限的時間變成最優質的時間。孩子的家長們也不要總以對不起孩子為由給孩子太多的物質補償,而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成長。

  父母幫孩子緩解孤獨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楊曉玲教授說,對孤獨症兒童的治療和早期干預,離不開制定個性化訓練計畫。因為他們的“病態”、程度不同,需要的治療方案也應有針對性;而“教師”角色更多地由接受過專業培訓的父母承擔。“因材施教”和“家庭康復”是對這些孩子最有效的幫助。

  與教育“掛鉤”

  為孤獨症孩子治病,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教他們學習生存的技能和與人交往的規則、方法。爸爸媽媽不妨把他們看成是正常的孩子,營造一個讓他們學著自己照顧自己的氛圍,比如自己穿衣服、穿鞋,自己吃飯,自己洗手、洗臉;學習適應環境和與人配合。但設定的目標應貼近孩子,同時把這個將要達到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細小的目標,一點點地、分步驟去實現,使他們稍稍努力就能看到成果;之後反復練習,將成果鞏固下來。如果設定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百分百地會令孩子產生挫敗感,使他們剛一起步就退縮回來,欲速則不達。因為,對一般孩子來說很容易學會的生活技能或短時間內就能養成的良好習慣,孤獨症孩子卻要學習半年或更長的時間。所以,爸爸媽媽在心裏給孩子定的標準一定要比同齡的正常孩子低很多,急躁情緒和攀比心理萬萬不能有。

  教這些孩子有意識地與人交往,先要讓他們對交流感興趣。比較好的方法是長久地和近親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親人的手勢、動作、語言、表情、相互表達和回應的方式、交往的技巧;耐心地給孩子反復示範,一次次地引領孩子模仿。
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爸爸媽媽最好能將日常生活的內容與訓練結合起來,變枯燥的訓練為有趣的遊戲,逐漸讓孩子感覺到這是個很好玩的活動,進而對父母即對“人”發生興趣。孩子得了孤獨症,既不是爸爸媽媽的錯也不是孩子的錯。父母應說服自己與自卑心理“絕緣”,帶孩子走出家門,到處看看;幫助他找到小夥伴,在與小朋友相處的細節上給予及時的指導,擴大其生活範圍。這對孩子萌生交往的願望很有好處。

時刻和孩子說話

  孤獨症孩子絕大多數語言發育遲緩,有的甚至喪失語言能力。他們面臨的共同難題就是學會說話,利用孩子吃飯睡覺以外的所有時間教他說話,是家人不能回避的現實,而且要持之以恆。

  語言訓練可分階段進行。比如,前期準備階段教孩子模仿父母的口部動作,像張大口、閉嘴、打哇哇、伸收舌、彈響舌、舔舌、咬舌、模仿發聲等等,以鍛煉口、舌、唇、齒的靈活性。讓孩子知道聽指令做事,理解某些動作的意義———拍拍手錶示高興、擺擺手錶示再見、拉拉手表示友好。有了這個基礎,就可以開始下一步“發單音”的訓練了,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和孩子的生活結合起來,從稱呼最親近的人“媽”開始學發唇音;在拍一拍、抱一抱、打一打的動作中學習爆破音;借助孩子喜歡的食物和玩具學習一些辭彙,如糖、梨、棋。在此過程中,注意培養孩子的目光注視及與父母的對視,使之能模仿爸爸媽媽的口型發音。如果孩子的發音不准確,沒必要在短時間內刻意糾正,以防影響他的學習興趣。當孩子的單音字說得比較好了,就可以著手教他學雙音節詞語了,並將認知滲透其中,依靠實物和圖片,教孩子會說“杯子”、“麵包”、“橘子”、“猴子”。有了這些“鋪墊”之後,再對孩子做簡單的問答訓練,目的是讓他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學習溝通。

  感官和資訊刺激訓練

  對來自身邊的資訊,孤獨症孩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源於他們大腦發育的偏差。適當地對孩子做一些感覺統合訓練,如爬、蕩秋千、走平衡木、跳繩,這些簡單易行的活動都可以在家中進行,對改善其反應遲鈍和動作不協調有一定的好處。

  絕大多數孤獨症孩子自我封閉,拒絕任何新東西、新變化,缺乏主動性,但對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很執著。因此,爸爸媽媽要善於發現並捕捉到孩子的興奮點,對他感興趣的事情給予多方面的資訊刺激。如果孩子喜歡反復玩水,媽媽不妨為他準備熱水、冷水、溫水,和他一起細細地感知;瞭解水蒸氣、水、冰幾種不同的水的形態;借助打開水龍頭的角度不同,讓他體驗水流大小的變化;準備一些瓶瓶罐罐,洗澡的時候任孩子將水從一個瓶子倒到另一個瓶子,感知容量的多少;把裝有水的瓶子和空瓶子放在水面上,讓他明白什麼是沉什麼是浮……假如孩子對音樂、繪畫或機械很投入,爸爸媽媽最好能為他創造一個氛圍,把與之有關的資訊搜集起來,講給孩子聽、和他動手做。以此為突破口,把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其他資訊及時傳達給孩子,借助多方面的資訊刺激消磨他們身上某些刻板的行為模式。

  愛心提示:

  早期營養到位:生命早期充足的營養保證,對孩子的大腦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吃得到位,是健康的保證。所以,如果發現孩子食欲不好,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必要的微量元素、維生素和其他相關的營養素。

  及時補課:多大的孩子,身體、智力發育應達到什麼樣的水準,有一個大致的標準,父母應時常對照這個標準,發現孩子哪方面弱及時採取措施,以防延誤最佳治療時期。

  愛心和親情:孤獨症孩子非常需要父母親人的“情感支持”,他們的耐心、理解、寬容和人文關懷,是孩子病情好轉的前提。

  不過早定性:孩子有一些異常表現,但父母四處求醫,就是求證不出孩子到底是不是得了孤獨症。這時父母怎麼辦?明智的做法是不給孩子定性,把他們作為正常孩子來看待,給予相應的教育,朝著正常的方向引導。同時降低自己的標準,送孩子進普通的幼稚園,為了不給孩子“不如別人”的感覺,父母可嘗試把4歲的孩子放在3歲孩子中間、3歲的孩子放在兩歲的孩子中間,讓他和自己起點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不給他造成太大的精神壓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