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孩子胡鬧,期待大人的關注

案例1:歡歡七歲了,是個很乖巧的小孩,學習努力,在家的時候也會主動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是,有一次,歡歡的姨跟姨父要出差,就讓女兒月月暫時寄住在歡歡家,歡歡就開始變得不乖了。開始時還好,但後來,歡歡變得越來越喜歡欺負小表妹了,要麼跟她搶芭比娃娃,要麼搶她的蛋糕,更甚的,還扯月月的頭髮。這可把歡歡媽媽氣壞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可是卻沒能阻止。

  分析:在這個案例裡,歡歡其實並非是想要胡鬧搗亂的,但是,小表妹的到來,分去了歡歡媽媽的注意力還有一部分的愛。歡歡覺得自己被忽略了,在心理覺得本來全屬於自己的媽媽,憑什麼要分一部分給小表妹呢?而且比起自己,媽媽更關注月月的情況,於是,歡歡吃醋了。他選擇了欺負小表妹的方式,希望引起媽媽的注意,讓媽媽像以前一樣關愛自己,同時,也對月月搶去了自己的一部分愛,發洩自己的不滿。

  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媽媽,應該密切留意兒子的心理變化,及時給予引導,而不是只想著打罵。嘗試讓歡歡也加入到照顧小表妹的行列中,跟孩子做好溝通,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切忌拿歡歡跟月月比較。

  案例2:「噓,媽媽正在打電話,不要吵。」每次娜娜媽媽拿起電話聽筒,沒講幾句話,娜娜就跑過來,向媽媽問著問那的,「媽媽,媽媽,我要想吃蛋糕」、「媽媽媽媽!我想聽這個故事,你給我講嘛!」於是,娜娜媽媽不得不手忙腳亂的應付著。然而,如果,娜娜的要求沒有得到實現,她呀乾脆就爬上來搶媽媽手裡的聽筒,這可讓娜娜媽不知如何是好。

  分析:為什麼娜娜那麼熱衷於打斷媽媽的電話呢?主要是因為,她想要成為被關注的焦點,要知道,每個孩子都相信,他才是世界的中心。而當媽媽拿起電話聽筒聊得正開心的時候,娜娜就覺得自己被忽略了,受到了冷落,於是,下傢伙就要主動出擊,搶回媽媽的注意力了。

  其實在打電話前,娜娜媽可以先問問孩子:「你想畫畫嗎?」、「你想看動畫片嗎?」或是,「你想看一本有趣的書嗎?」,告訴孩子,你需要一段時間打個電話,在這段時間裡,娜娜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通過這種方法,向孩子表達關注和尊重,同時,也讓孩子在這段時間裡有事情可做,這樣,孩子就會自覺地安靜下來了。

  
 案例3:強強在幼兒園裡是出了名的搗蛋精,讓老師們頭疼不已,也跟強強的父母談過很多次了,可就是無法改過來。可是,有一次,強強幫老師做事,受到老師的表揚後,就變得乖順多了。

  分析:有些小孩在幼兒園裡喜歡搗亂可能是把搗蛋當樂趣了,可是,向強強這種情況,卻不盡然。幼兒園裡有很多的小朋友,老師不可能像父母那樣事事以強強為中心,於是,強強覺得自己被老師忽略了,就通過搗蛋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得到老師的關注。

  為什麼強強後來又變乖巧了呢?那是因為,老師的一次表揚,讓強強感到自己受到了關心。其實孩子要的並不多,一個關注的眼神,一個小小的讚賞都可以讓他們感到滿足。當然,在家裡,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而不是僅僅看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能力,也可以讓孩子的情感得到滿足,而不會給大人製造小麻煩。

  總結:小孩子總會做一些搗亂的行為,可是,作為成年人,我們很多時候只顧著為孩子的搗亂而心煩意亂,卻沒有留意孩子也有很安靜守規矩的時候,更沒有留意孩子搗亂或是胡鬧背後的心理含義。

  其實,孩子在搗亂時,無非是想大人們關注他們,適時地關心他們。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這種行為有一種潛台詞:如果你們還不把我當回事,我就鬧得更凶。對於小孩而言,受到承認的關注不僅僅是他們的一種心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更關注孩子不胡亂不搗蛋的時候,適時的大大地表揚他,希望他繼續保持下去,潛移默化中,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當孩子出現胡鬧的行為,我們不應該表現得不耐煩,而應該平靜下來,與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感受到大人對自己的尊重。要知道,小孩渴望大人的關注,說到底就是渴望大人的尊重,並從中確認自己的存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