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自虐行為

據馬來西亞光華日報報道,寶寶有些怪異的自虐動作常讓家長感到不安。專家表示:大多數自虐行為要等到4歲以後才會逐漸消失,家長們要以平常心來看待孩子這些行為,給予更多的關愛。



  不同年齡的自虐行為

  寶寶們常見的自虐動作每個年齡層不一、原因也各異,常見包括:搖頭、撞頭、打頭、打滾、捏自己、抓頭髮、扯耳朵……,一歲以下嬰兒搖頭晃腦多為

  正常律動,有時只是習慣性動作,不一定有什意思。通常出現於寶寶六個月大前後,由於此小寶寶已能感受到規律的節奏,開始隨著音樂的節拍搖擺起舞,除了搖晃外有時也會忘情出現大動作,如打臉、敲頭,主要出現在寶寶想睡或受挫折時,應視為一種自我安撫。但此時大人們若對其怪異行為有反應,大驚小怪,則會引起他的興趣而樂此不疲。

  但最讓家長頭疼的是,較大寶寶出現的自虐行為怪癖,其原因通常是良性的,無傷大雅。一般來說,雖然寶寶經常將頭撞於硬物上,但腦部通常沒有損害。

  1-3歲幼兒常見之「神經官能症」

  此外,寶寶脾氣不好生氣時,尤其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還不是很能用語言完整表達其憤怒,有口難言、氣爆了時,只有以自虐行為發洩不滿情緒,或引起大人注意。最常見的是生氣時欲哭無聲,要憋氣很久換氣了才聽到哭聲,而憋氣不呼吸,時間若太久(超過30秒),臉色就開始發青而變黑,一般哭聲一出就會轉危為安,臉色也紅潤起來。

  若寶寶哭時,臉、指甲、嘴唇容易發青發紫,就要檢查排除會發紺的先天性心臟病,及其它呼吸道異常所造成的器質性疾病,而這即為所謂嬰兒屏息發作(breathholdingspell),單純的憋氣是良性的,雖有時甚至可能缺氧而痙攣,但還是很少真的會造成嚴重窒息,而引起後遺症。這是嬰幼兒時期一種呼吸方面的神經官能症,1-3歲的孩子較為常見。
當寶寶的情緒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滿足,或者感到疼痛等因素刺激時,臉就會變得腫脹、通紅。最初寶寶會哭叫,隨即因過度換氣之後屏氣、呼吸暫停,因為沒有氧氣的吸入而缺氧,寶寶的唇色由紅色轉為紫色。甚至出現四肢強直抽動數分鐘,然後重新開始呼吸,肌肉放鬆,神志逐漸恢復。通常隨著年齡增長,發作次數會減少,約在3-4歲時症狀會消失。

  4歲後症狀逐漸消失

  大多數自虐行為等到4歲以後才會逐漸消失,但若4歲以上仍持續發生,或自虐嚴重到造成身體受傷,甚至出現語言、心智發展延遲的傾向,以及如果發作太過頻繁而且是最近才有的動作,或會無緣無故自虐,而停不下來,就必須警覺可能有頭部的疾病,也可能是個性上或情緒上有問題,以及有些智障或自閉症的孩子,也會有同樣的行為。

  此時,可帶寶寶到大醫院尋求小兒神經科和心理醫生的協助判斷,以及必要時作電腦斷層等檢查,排除顱內是否有病灶。小孩打頭有時是因為頭痛、中耳炎等問題,可先讓兒科醫師檢查一下有無中耳炎等情況。此外,有時因過敏體質如異位性皮膚炎,會發癢,尤其熱時,搔抓拉扯身體會發癢的部位,若症狀加劇會繼而抓狂生氣。

  查明原因尋求解決方式

  寶寶為何會出現自虐?首先需查明原因,而預防孩子情緒方面的刺激是最重要。孩子情緒壓力的來源,有時是因自我要求高沒能達到滿足,或受到不當的責罵造成,需要大人適時引導並耐心安撫,使孩子的情緒得到平緩。

  一旦孩子生氣時,家長不用驚慌,也不可責罰、怒斥孩子;尤其不要刻意去糾正他,易引起反效果。及時的安撫有幾種方法:如換個環境轉移寶寶注意力;可把他抱起來到外面走走看看;避免使用體罰的方式。讓他打枕頭等不易受傷的物品供他發洩情緒;同時也把寶寶床的四周包上保護墊,或將嬰兒床固定以免床滑動而發生危險。
如果讓寶寶發現自虐這招管用後,會經常以此要脅父母予取予求。因此雖然很難做到視而不見、處變不驚,但父母還是務必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在意是否會丟人現眼,以愛心、關心與耐心來面對處理。要讓寶寶知道一點,就是這種自虐行為並無法如願使他得到想要的。另一方面也要有其它不會痛的方法是行得通的,如平時要對他進行正確的教導、學會用語言的方式來表達;一段時間後,他的自虐行為就會慢慢地消失。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行為

  家長們要以平常心來看待孩子這些行為,一般這種習慣會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而自行消失,此時家長所能做的就是一方面注意寶寶的安全,並花時間在孩子身上,讓他得到滿足的關愛。對於年紀幼小尚無法隨心所欲的寶寶,做不好、發脾氣時,要輕聲告訴他不要著急,可先示範給他看,再讓他自己作一次,若能順利就稍加獎勵。孩子異常的行為,有時只是希望能引起你的注意與關心。

  此外,當發覺孩子出現以下這些情況時,便要及早就醫以免延誤診斷治療時機,而產生後遺症影響孩子正常生理心理發展:

  1.寶寶固定只抓或撞擊頭部一側,很可能是耳朵發炎的症兆。

  2.超過4歲了還經常自虐且時間很長。

  3.孩子猛撞頭部已腫脹受傷。

  4.有持續性的不自主運動,且出現發展延遲的現象。
返回列表